English

地方院校如何办

1998-05-27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薛昌词 我有话说

孙献忠,1941年生,安徽亳州人,1964年毕业于安徽大学数学系,长期从事高教管理工作。现为中共安徽省委候补委员、安徽省人大常委、安徽省省情研究会常务副会长,是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。主要著作有《高等学校党校党课教程》等,发表学术论文多篇。他主持完成的“关于高校董事会探讨”获1995年全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,“促进产学研结合模式的探索与实践”获1996年安徽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
安徽大学是一所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。2年前,省政府决定将其作为建设重点,立意把它建设成全省人才培养基地。地方高校怎样办得既有特点又生机勃勃呢?记者访问了安大党委书记孙献忠副教授。

孙书记60年代毕业于安大,从教师到书记,几十年历程,使他对如何办好一所综合性大学,形成了自己的看法。

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基地,省属院校办学目标理所当然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,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,否则就没有出路。孙献忠说,改革开放以来,高校的生存与发展,面临尖锐的挑战,原因在整个国家经济体制变了,高校办学思路仍停留在计划经济年代,与时代的发展不合拍,人才培养不是社会需要什么培养什么,而是有什么专业就生产什么人才,产销不对路,有限的教育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配置,投资效益差,浪费大。因此,高校有一个产品定位问题,有办学目标如何确定的问题。

谈到如何办学,孙书记有一个形象的比喻,高校犹如一个企业,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,只顾生产,不问产品出路,经费由财政拨款不讲投入产出效益。实行市场经济以后,情况发生根本性变化,大学生分配市场化,学生分不掉,就无人报考,学校就难以生存。实践证明,改革开放以来,高校之间的差距已拉开。有的学校捷足先登,率先改革,适应社会变化,办学路子越走越宽,进入良性循环。有的学校坐以待毙,以不变应万变,结果怨天尤人,陷入困境,竞争是无情的,也是激烈的。

对高校改革的紧迫性,安大早有认识,前几年就鲜明提出面向安徽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办学。围绕这一目标,加紧调整学科和专业结构,提出以基础理论专业为依托,积极发展应用理科、文科和工程技术类专业,优化专业结构,先后重点发展经济、法学等应用文科类专业。80年代中期后,配合安徽省电子、信息等支柱产业发展的需要,积极创造条件,设立了工业自动化、计算机应用、通信工程等新专业,同时还发展了一批管理类专业。目前,学校学科专业结构已趋完善,应用文科学科群和应用技术学科群基本形成。在专业结构调整中,加大投入,重点建设一批具有优势和特色的学科,并投入700万元,配套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。

孙书记认为,高校只有融入社会,才能摸准时代的脉搏,增强活力。安徽大学十分重视扩大开放度,改变封闭式的办学体制,积极发展与地方政府及部门和企业联合办学,逐步建立一种以学校办学为主,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新的办学机制。安大在全国率先成立校董事会,现在全国已有近百家单位成为董事会成员。学校融入社会,社会参与办学,相得益彰。作为董事单位,地方政府、企业参与学校管理,对学校发展与建设提出宝贵意见,一批有实践经验的专家来校担任兼职教师,为教学带来丰富多彩的实际内容。同时,社会对人才需求信息及时传送给学校。现在,安大与美善集团公司联合创办经济学院,与省交通厅联办交通分校,与省电子局联办电子工业学院,与省文化厅联办艺术学院等。

展望未来,21世纪是信息、知识时代,科技发展突飞猛进,知识的增长令人难以想象,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,对此应怎么认识呢?孙书记说,时代要求高校加快发展节奏,人才培养应站在时代的前列,高等教育必须有预见性,超前性,增强变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。不讳言,改革开放以来,高校的改革基本是适应性的,被动的,滞后性带来一系列问题,要引以为戒,因为学科、专业结构的调整并非易事,与其相适应的教师队伍也有培养过程,这些只能靠加大改革力度来解决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